top of page

Musicking 音樂進行式:談人與人的關係

  • Sunny
  • 2015年11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一天,與朋友在法國東邊的別緻小鎮科爾瑪(Colmar)遇到了這副景象。一群由兩位音樂老師帶領的校外教學團,偶遇一位將電子琴架在腳踏車上,在一個小廣場中彈著琴的街頭鋼琴師。女老師一時興起,拿出了樂譜和街頭音樂家合奏,唱到興頭上更站到腳踏車座墊後張開雙臂,唱出高亢的歌聲。學生圍繞著他們開心的鼓掌拍照,而這個即興表演也吸引一些路人圍觀(包含我和朋友在內)。看著兩位素昧平生的人在音樂之下激盪出美麗的互動和聲音的共鳴,使我印象深刻。

若沒有音樂,這兩人會有交流的機會嗎?若沒有音樂,人與人之間似乎就會少了很多連結:人將不再聚在一起唱歌演奏、不再有音樂會、人群的聚會將減少許多、人與人將失去許多偶遇的機會、運動賽事或政治活動中不再有音樂可以提振士氣、甚至,許多藉由歌唱流傳下來的故事、智慧和知識將永遠消失、更嚴重一些,對於某些社會而言,將失去音樂作為社會階級、制度和教育的重要功能而瓦解。對許多人來說,音樂可能只是用來美學鑑賞的藝術,是一種娛樂,但其實音樂對於人類的重要性難以言喻,而它的重要性在於人與人的連結。

在這裡,讓我介紹一個概念:Musicking。這個概念由紐西蘭音樂社會學家克里斯托佛‧斯莫(Christopher Small)於1997年提出。他本身是學習古典音樂出身,卻對於西方社會在音樂研究中只以古典音樂為圭臬感到不滿。他認為音樂的價值不在於樂譜樂理之中,也不限於古典音樂演出,音樂家不是為「音樂」這個事物而存在。反之,他將「人」放在音樂的中心,將音樂視為人類活動,認為音樂是為了人而存在的,因此將音樂轉為動詞(Musicking)。

“performance does not exist in order to present musical works, but rather, musical works exist in order to give performers something to

perform” (Small, 1998: 8).

也就是說,音樂的本質是社會性的。在他的主張裡,一切和音樂相關的人類活動都包含在音樂裡。以音樂會為例,最重要的不是最終的表演,所有與之相關的人類行為都應被平等看待,都會影響到最後呈現的音樂元素:舉凡個別練習、表演之前的團體排練、表演廳的清潔員與服務人員、觀眾、收票員、翻譜員,他們的行為都牽動著音樂的呈現。他說:

「音樂的行為建立於人類的關係之中,而行為的意義就在於那些關係之中。」"The act of musicking establishes in the place where it is happening a set of human relationships, and it is in those relationship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act lies." (Small, 1997)

音樂的意義不僅限於舞台表演中,每次一群人一起唱歌、演奏或隨著音樂起舞,不管是在練習中、在營火前、在街上、在家裡、或在任何場域和時空,每一次的音樂活動都成全了音樂本身的意義:建立人的連結,並無高低、有無價值之分。

團體音樂比賽比輸時,有些人可能會覺得:之前努力練習都白費了!但在Musicking的概念裡其實不然。每一次的練習都讓一個群體的關係更緊密,若不以音樂呈現的本身來衡量好壞,而是以維繫人類關係為目標的話,每一次在音樂裡的相聚都完整達成了音樂的目的。

用Musicking的概念回去看最上面那張照片,就算這只是一個隨機的、毫無排練過的音樂活動,或許鋼琴師彈的不如朗朗如此好,或許老師高音唱岔了,但音樂作為兩個陌生人交流的媒介,沉浸並專注於同樣的音律振動之中,就完美的達成音樂在人之中的任務了。


Comments


Subscribe for Updates

Congrats! You're subscribed.
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
© 2023 by The Mountain Man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