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聲音藝術家耳朵中的台北
- Sunny Chang
- 2016年6月16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這位作曲家是來自美國史特丞(Kurt Stallman)先生。
史特丞是個聲音藝術家(sound artist),現在是美國萊斯大學的電子音樂中心副主任。三年前,他來到台北記錄台北的聲音。他在台灣音樂館發表了小型分享會。
我不知道聲音藝術家的定義是什麼,上網查了他的資料後,才知道他運用多媒體媒材與實體樂器融合出不同聲音藝術創作,結合樂器聲、環境音響、電腦合成音等等,也經常和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多媒體作品。
以下是我找到的他的其中一個作品之一:
SONA: Wind, Rain, and Trains
弦樂器摩擦出的撕裂高頻音,引擎聲、喇叭聲、火車行駛軌道間的間歇性碰撞聲,轟隆轟隆。結合影像光影的忽閃忽滅,帶給我奇異的感官刺激。說真的我對這部分New Age的領域還不熟悉,這類作品對我來說還是很深奧,耳朵還不習慣,有種神秘飄忽的性質,之後會再深入體會!
回到這場發表會,這位史特丞先生有點禿頭,帶著眼鏡,臉頰圓圓的看起來很和氣,他沒有帶給我們高深的作曲發表會,只是分享一些他住在台北時錄到的聲音,以及他感興趣、有深刻體會的地方。他以說書的方式、一邊說故事一邊播放錄音,再搭配簡報上的文字,一下子講中文一下子講英文。他的故事很詼諧,都很生活,像是一般外國人因為不了解台灣話,和別人溝通上的困擾等。雖然沒有影像,但藉由他的說書、以及實地錄音的脈絡,可以讓觀眾從故事中聚焦在這些聲音上(雖然我大部分都在聽他說話,沒在care他播啥米),是如何帶給他困擾(惱人的隔壁鄰居裝潢聲、持續的狗叫聲)、或是故事發生點的環場聲(咖啡店的聖誕爵士樂)。
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分享在臺北聽到前五個喜愛的聲音:
5.街頭藝人用草吹奏音樂(搭配很「俗」的、電子花車那種音樂)
4.廟會的北管(三十幾隻嗩吶齊聲吹奏,對我而言充滿喧囂又混亂的感覺,因為很難找到旋律線,好像這三十幾隻嗩吶全都在大聲即興)
3.通化街禮拜日早晨的攤販叫賣聲(他很喜歡這些聲音,認為可以從叫賣聲中聽到人的能量和溫情)
2.修理紗窗、修理玻璃的車子(他注意到每一句音調都不同,像唱歌一樣)
1.在大路口紅燈轉綠時,所有的機車一起發動,轟轟轟地往前衝,像賽馬一樣
讓我意外的是,他最喜歡的聲音竟然是機車一起發動往前衝的聲音,這對我來說是個平凡的噪音,但對它來說是非常新鮮的聲音,就像市場的聲音一樣代表台灣人的活力。
人們常常以影像記錄生活和旅行。偶爾,我也會用錄音機錄下生活周遭的聲音,發現其實這些聲音也會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有很大的差異。
現在,我最想念台灣的聲音,就是傳統市場的叫賣聲。這在英國聽不到的!
最後記錄他的老師教他的一句話:在信息中我們不能理解的部分就是噪音。
How many noises can a message tolerate before its meaning become lost?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2015年,10月。我坐在我的辦公桌前,戰戰兢兢拿起電話筒,準備打一通電話給一家媒體。我的老闆坐在我對面瞪視著我,要聽我怎麼講電話。我腦袋空白,內心混亂,胃在翻攪,很想要拔起電話一個箭步躲進廁所裡。緊張之際,我仍然鼓起勇氣打了電話。在老闆如禿鷹般的瞪視之下,我當然講的不怎麼...
Commenti